聚焦数字贸易发展,共绘国贸人才培养新蓝图
——数字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暨专业建设研讨会圆满召开
2025年10月30日上午,数字经贸学院召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暨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汇聚校内外高校专家与行业代表,以“聚焦数字贸易发展需求,优化国贸专业培养体系”为核心议题,深度研讨2025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含三二分段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重点围绕课程体系与数字贸易产业需求的适配性、专升本阶段培养目标的衔接性、数智化教学模块的融入深度等关键维度展开论证,旨在进一步明晰专业定位,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向应用型、数智化、国际视野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贸易领域输送高素质复合型经贸人才提供体系支撑。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彭壁玉院长、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范兆斌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经济学院高洁副院长、广东省数字贸易与服务产业促进会刘劲松副秘书长等校外专家,以及广州华商学院数字经贸学院院长李广明教授、张陶新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负责人韩丽姝教授,博士工程谢旻良以及数字经贸学院骨干教师周敏仪、周国辉、周玲、胡文耀等共同参与,深入论证培养方案。会议由数字经贸学院国际商学系系副主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培执笔人刘宁宁老师主持。
论证会上,数字经贸学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笔人刘宁宁老师详细阐述了2025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改进与优化方向。在培养目标层面,方案实现从传统“应用型专门人才”向“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经贸人才”的升级,新增智能数据分析工具等能力维度,强化Python编程、商务大数据分析、AI报关系统等数智化技能培养,精准适配数字化外贸运营、全球供应链管理等前沿岗位需求。课程体系优化上,实践教学学分占比提升至26.88%,新增《数字贸易学》《人工智能基础》《跨境新媒体应用》等数智化课程,构建“贸易实务”与“数智国贸”双模块选修体系,推动“思政融合、理实融合、数智融合、专创融合、特色融合”的五融合育人模式落地。同时,通过校企共建《跨境新媒体应用》《国贸国商专业场景化实战》等课程,引入数字贸易平台资源与外贸企业真实项目,切实落实“校内校外二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提升学生专业实战能力。

与会专家对2025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给予高度认可,一致认为方案紧密契合数字经济时代外贸行业转型核心需求,在培养定位、内容设计上兼具前瞻性与产业适应性。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彭壁玉院长提出优化建议:一是建议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剔除《外贸英语函电》等与当前数字贸易实务衔接度较低的课程。二是进一步强化“多学科交叉”培养特色,探索微专业申报与设置路径,拓宽专业人才能力边界。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范兆斌教授聚焦课程体系建设,从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的逻辑衔接维度提出优化方向,同时建议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外贸企业、数字贸易平台的协同合作,强化产教融合育人实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高洁院长结合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实践经验,围绕培养目标精准定位、课程设置科学配比、课程内涵质量提升三大核心,建议进一步凸显本专业“数智化+应用型”特色,避免培养方向趋同。

广东省数字贸易与服务产业促进会刘劲松副秘书长则从行业实践视角指出,需增设RCEP规则解读、数据安全法实务等国际经贸合规类课程,系统提升学生在跨境贸易中的合规管理与风险防控能力,更好适配企业岗位核心需求。广州华商学院数字经贸学院韩丽姝教授、张陶新教授以及骨干教师也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和课程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会议紧扣国家“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需求,聚焦数字贸易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趋势,破解数智技能培养、跨文化能力提升等痛点,为新时代国贸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以此次论证会暨专业建设研讨会为契机,充分吸收专家意见,持续优化培养方案,深化“二协同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数智技能的高素质经贸人才,为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贸易发展贡献“华商力量”。本次会议不仅为国贸专业建设明确了方向,更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实践范本。未来,数字经贸学院将继续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数智赋能为引擎,书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