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系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智汇华商,共育数字英才
2025年10月27日,数字经济系在数字经贸学院创新楼518进行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联合进行,参加线上会议的主要有暨南大学张捷教授、暨南大学汤胤教授、用友企业顾问谷彬老师。线下参会人员主要有数字经贸学院院长李广明教授、副院长李伟教授、院助赵慧琴副教授、专任教师姚顺波教授、数字经济系副主任彭珍老师、专任教师陈再蝶博士、杜宇霞博士,围绕“如何培养当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数字经济人才,人培培养方案的再修订”展开深度研讨。
会议开始,由院助赵慧琴副教授对2025级数字经济专业普通班及产教融合班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逐一的讲解。
暨南大学张捷教授从表述精准性优化、课程体系系统性构建及教学特色深化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建议将"产业数字化方面相关内容领域扩展的能力"调整为"产业数字化相关领域扩展能力",将"数字经济相关企业数据管理部门"表述优化为"数字经济相关产业/行业的数据管理部门",体现中观到微观的层次差异。其次建议区分"数字经济综合实训"与"数字化项目实施"的课程边界,建议将前者升级为案例调研分析课程等。
汤教授建议聚焦技术能力前置化、实践导向强化、课程衔接科学化三大方向,建议优化课程模块结构,控制财政成本,加强与企业、学校的资源联动,确保特色课程与基础能力培养“双落地”。其次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考虑将大四毕业论文的课程调整为毕业设计,确保培养方案既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又能高效赋能学生职业发展。他还建议将一些重要的专业课程可适当提前开展。
谷彬高级顾问经理建议从产业视角指出,当前数字经济专业需突破“纯技术培养”模式,转向“技术为基、业务为用、实践为验”的复合型人才路径,主要从增设业务技术融合类课程,压缩纯理论课时、建立“产业需求-教学反馈-能力迭代”闭环机制等角度出发,确保培养方案与产业转型同步升级。
数字经贸学院副院长李伟教授建议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方案要目标精准性、课程规范性、产教深度融合及长期能力导向四方面提出关键建议。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优化,首先是明确服务面向、优化能力分层表述、统一课程名称与分类。其二要强化产教融合班特色说明。再者可以突出双语课程与境外研学,体现国际化培养优势,最后可以补充毕业五年后职业能力导向目标,平衡知识掌握与职业成就。
数字经济系姚顺波教授建议当前方案需从专业定位、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三个维度系统优化。提出课程体系优化是关键,既要解决"数据入表"等概念与课程覆盖的断层问题,确保知识体系完整性,又要规范课程命名,如将冗长名称简化为"企业数字化"等精准表述;同时需重构课程层级,分离理论核心课与实践应用课,形成渐进式培养路径。
数字经贸学院李广明院长建议人培方案中要凸显国际化特色、深化华商素养培养,李院长指出当前方案中产教融合有明显改观,但国际化特色体现不足。需明确列出可英文或双语授课的课程,尤其是一些基础课,在课程说明中重点标注,以强化专业的国际化形象,为学生提供更具国际视野的教学资源。其次学校将广义的华商精神与素养作为灵魂,产教融合作为路径,但目前方案中对学生华商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体现不充分。应将“华商与全球化”等通识课纳入课程体系,同时重视“走在前沿的广东实践”这类蕴含华商元素的课程,加强课程设置与学校华商培养定位的衔接,确保学生深刻理解华商文化与精神内涵。
数字经济系专任教师陈再蝶老师建议在保持选修课名称不变的前提下,结合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应用,对课程方向进行微调。例如,引入人工智能应用、数据伦理、智能决策与推进系统等前沿内容,使学生及时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动态,拓宽其知识面和视野,提升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会议最后,院助赵慧琴副教授提到各位专家教师的真知灼见为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再修订指明了方向,既立足学科发展规律,又紧扣产业转型需求,更体现了华商教育的特色定位。会议形成的共识与建议,将成为我们优化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的重要依据。在会议结束时向暨南大学张捷教授、汤胤教授、用友企业谷彬顾问等校外专家,以及校内全体参会教师致以了诚挚感谢!也期待后续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出更具前瞻性、实用性和华商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数字经济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